湿地的最佳保护是合理利用2011年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与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发起的“保护湿地,我们在行动”大型公益活动,历时一年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称赞。其中《湿地之失》、《内蒙古岱海“湿地别墅”调查》、《“黄河之肾”告急》等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。2012年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联合湿地国际—中国办事处再次发起“保护湿地我们在行动”大型公益活动。作为本次公益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,本刊自今日起,推出大型系列报道“寻找最美湿地保护者”,旨在与各界有识之士一道,共同探索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路、新路径。敬请关注和参与。 他的办公室里,永远有一个打开着的行李箱,或者表明主人刚回来,或者预示他就要出发。 “目的地”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样的名字——湿地,或南或北,或东或西,甚至跨越国界。 你不得不佩服他行走在路上的充沛精力,因着“湿地”这两个字而常年没有午休时间,更少有休息日。 从不知湿地为何物,到对湿地情有独钟并且半生为之能够“合理利用”而奔走,他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理念的发起者,堪称鼻祖。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,“如今,湿地公园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热潮,通过国家验收的第一批国家湿地公园达12个,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200多个。” 更因着他与中国国家林业局的共同努力,使得中国国家林业局成为全球首个湿地国际设立的最高奖项“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”的获得者。而湿地国际—中国办事处在我国若尔盖地区从事的泥炭湿地示范项目也于2011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20年20佳之一奖。 他就是湿地国际—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。 几经邀约,陈克林在连续出差后的第一时间接受了笔者的专访。
陈克林表示,他理想中的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、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,可供开展湿地保护、恢复、宣传、教育、科研、监测、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,它集保护、环境教育、生态旅游为一体,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。 “我就是想把湿地生态旅游这个理念推广出去。”陈克林说。 “湿地保护就像慢火一样,多少人着急是急不出来的” 从寒温带到热带、从沿海到内陆、从平原到高原山区,在中国境内,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,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。 据陈克林介绍,根据《湿地公约》,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、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、泥炭地和水域地带,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、半咸水及咸水水体,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。 地球上,被湿地覆盖的面积约占6%,尽管如此,湿地却为全球20%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,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,因此享有“地球之肾”的美誉。 “不仅如此,每年全球的湿地还要产生14.9万亿元的经济效益。”陈克林告诉笔者。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位,世界第四位。尽管湿地面积很大,但是只占国土面积的3.77%,远低于世界6%的平均水平。1992年,中国加入了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的《国际湿地公约》。 “‘湿地公约’这一简写名字是我提出的,当年‘湿地公约’叫‘拉姆萨尔公约’,是以签约地伊朗拉姆萨尔命名的,其全称是‘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’,简称为‘湿地公约’以后,变得简单明了。”陈克林说。不过,当时湿地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概念,甚至一些一直从事滨海、湖泊等生态研究的专家,也没有将之当作湿地生态系统看待。 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,湿地是最脆弱的。“为什么脆弱?我们人口集中的地方、大城市,基本上都坐落在湿地周围。上海的旁边有崇明岛,是长江入海口。北京以前有很多河流,像海淀,为什么叫海淀?因为过去都是湿地,可是现在被开采了。” 陈克林表示,湿地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,却不被人们所重视。“像我们北京,喝的水大都来源于密云水库,如果没有湿地哪会有水?我们吃的大米,鱼虾蟹,全是湿地产品。” “城市扩大化,不可避免地要把很多湿地毁掉。工、农业的发展,尤其是把湿地开垦成农田,湿地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。所以说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,湿地都经历着一个被侵占、被破坏的过程,像美国,60%的湿地都丢失了。” “说湿地安全,但它跟粮食安全、跟水安全能比吗?今天把你这块湿地破坏了,明天没事,后天水灾来了,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,这时才意识到湿地的重要。可50年前我们国家都以粮食增产为主,不断开垦湿地,而且这样的现象还在出现。” 陈克林表示,湿地破坏、污染起来是很方便,很快,要保护它、根治它的污染却是难上加难。“湿地保护就像慢火一样,多少人着急是急不出来的”。 TAG:
上一篇: 寻找城市失落的灵魂
下一篇: 中国经济发展绕不开“生态墙”
|
|